對于接觸過加固的業(yè)主來說,,截面加大應該不會陌生了。在梁和柱這些地方,截面加大是應用比較多的,。但是,,大家對截面加大的施工工藝流程可能并不是那么清楚。那么,,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截面加大的工藝流程。
加大截面法加固的工藝流程是什么,?
1、原有構件混凝土表面處理:把構件表面的抹灰層鏟除,,對混凝土表面存在的缺陷清理至密實部位,,并將表面鑿毛,要求打成麻坑或溝槽,,坑或槽深度不宜小于6mm,,麻坑每100mm×100mm的面積內不宜少于5個;溝槽間距不宜大于箍筋間距或200mm,,采用三面或四面法加固梁或柱時,,應將其棱角打掉。
2,、清除混凝土表面的浮塊,、碎渣、粉末,,并用壓力水沖洗干凈,,如構件表面凹處有積水,應用麻布吸去,。
3,、為了加強新、舊混凝土的整體結合,,在澆筑混凝土前,,在原有混凝土結合面上先涂刷一層高粘結性能的界面結合劑,截面結合劑的種類很多,,常用的有高標號水泥漿或水泥砂漿,,摻有建筑膠水的水泥漿、環(huán)氧樹脂膠,、乳膠水泥漿及各種混凝土界面劑等,。
4、為了提高新,、舊混凝土粘結強度,,增強結合面的抗剪能力,必要時還可在結合面鑿小坑,埋入∮10短鋼筋,,其長度為100~150mm,,伸進、出坑面各半,,間距宜為200~300mm呈梅花狀,,插入短干凈后灌建筑膠書你砂漿、環(huán)氧砂漿或乳膠水泥等,。
5,、在安裝錨栓前,應清除混凝土表面的污物,,用5%的火堿溶液擦洗,,并用清水沖洗干凈。如錨栓的螺桿露出構件表面太短,,可用些短角鋼或鐵件與原構件緊固,,對于受彎構件,錨栓的直徑和數量根據新,、舊混凝土結合面的抗剪要求確定,。
6、加固干凈和原有構件受力鋼筋之間采用連接短干凈焊接時,,應鑿除混凝土的保護層并至少裸露出鋼筋截面的一半,,對原有和新加受力鋼筋都必須進行除銹處理,在受力鋼筋上施焊前應采取卸荷載或臨時支撐措施,。為了減小焊接造成的附加應力,,施焊時應逐根分區(qū)、分段,、分層和從中部向兩端進行焊接,,焊縫要飽滿,盡可能減少或避免對受力鋼筋的損傷,,應由有相當專業(yè)水平的技術來操作,。
7、對于原有受力鋼筋在施焊中由于電焊過燒可能對其截面面積的削弱,,計算時宜考慮折減系數為0.8~0.9,。對于原有梁或柱上箍筋焊接新加的“U”型或“[”(“卷邊槽型”)箍筋或原有板下的鋼筋焊接加固,一般原有鋼筋或鋼箍和新加鋼筋或鋼箍的直徑不宜小于8mm,,同時在施焊時要求選擇小直徑焊條和控制焊接電流,,以減少和避免鋼筋過燒而造成鋼筋截面面積的削弱。
以上就是捷和加固關于截面加大的工藝流程的一些說明,。
截面加大的工程流程
增大截面加固法的構造要求
增大截面加固法在設計構造方面必須解決好新加部分與原有部分的整體工作共同受力問題,,試驗研究表明,,加固結構在受力過程中結合面會出現(xiàn)拉、壓,、彎,、剪等各種復雜應力,其中關鍵是剪力和拉力,。
在彈性階段,,結合面的剪應力和法向應力主要靠結合面兩邊新舊混凝土的粘結強度承擔,在開裂及極限狀態(tài)下,,主要是通過貫穿結合面的錨固鋼筋或錨固螺栓所產生的被動剪切磨擦力傳遞,。
由于結合面混凝土的粘結抗剪強度及法向粘結抗拉強度遠遠低于混凝土本身強度,結合面是加固結構受力時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即或是軸心受壓破壞也總是首先發(fā)生在結合面,,因此,結合面必須進行處理,,涂刷界面劑,,必要時對結合面從設計構造上配置足夠的貫穿于結合面的剪切磨擦筋或錨固件將兩部分連接起來,,是確保結合面有效傳力,,使新舊兩部分整體工作。
增大截面加固法的施工要點
增大截面加固法施工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有:加固前的卸荷處理,,連接處的表面處理,,新增層的施工。施工中應用到新舊混凝土截面處理專用技術,。
1,、加固前的卸荷。加固一般都存在新加部分應力滯后問題,,為了使新舊結構盡可能共同受力,,加固前應盡量卸去原結構所承受的荷載,完全和精確的卸荷可采用千斤頂反向加載,,簡單的卸荷可僅移去活荷載,,并控制施工荷載。
2,、連接表面的處理,。對原有混凝土的缺陷清理至密實部位,鑿去一切風化酥松層,、碳化銹層及油污層,,并將表面鑿毛或打成溝槽。溝槽的深度不宜小于6mm,間距不宜大于箍筋間距或200mm,,被包的混凝土棱角應打掉,,同時應除去浮碴,、塵土。
原有混凝土表面應沖洗干凈,,澆注混凝土前,,原混凝土表面應保濕,擦干滯留水,,刷凈水泥漿或涂刷界面處理劑進行處理,。原有和新設受力鋼筋應進行除銹處理;在受力鋼筋上施焊前應采取卸荷或支撐措施,,并應逐根分區(qū)分段分層進行焊接,,以盡量減少焊接熱量對鋼筋的影響。
3,、新增層的施工,。模板搭設、鋼筋安置以及新混凝土的澆注和養(yǎng)護,,應符合國家標準《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要求,。